RFID在汽车制造业中的溯源应用
长达数十年,汽车制造业一直在使用光学技术对汽车制造的部件、工件载具或工具进行无接触识别,但受限于产线移动过程中,或零部件装载后遮盖了条码,则影响识别的同时,无法串联起整个汽车生产的过程记录。
RFID比光学技术更有优势
与光学Auto-ID技术相反,RFID的主要优点之一在于用户可读取数据载体中的真实信息,也可以将其覆盖。整个生产周期或质量测试过程中数据载体(也称为标签)都会伴随该部件,相关数据会自动写入该标签,并在生产周期结束时读取。产品生产完成后,还将有一个质量管理协议,用以显示产品的所有生产步骤以及质量测试的情况。RFID技术的另一优点是,通过电磁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,不容易受到环境影响。当被置于外部使用时,打印的条码在高温、脏污或潮湿条件下会无法识别,而特殊的RFID数据载体以及坚固的扫描器允许RFID系统在非常糟糕的条件或非透明介质中(如在喷涂车间或窑炉中)使用。如果数据载体在生产过程一开始就牢牢贴附在车身上,则之后车身可以随时被安全地识别,包括从焊装、涂装、总装到运输的所有环节。
接下来是频段的选择
运输系统贴上标签后,数据载码体及匹配的RFID读头之间的距离一般固定且较短,从而确保最大传输范围不变。如标签直接贴在车身上,则传输范围不可避免会变大——通常在30到100cm之间,因为高频RFID工作频率范围是13.56MHz。该频率可确保无故障的无线电通信与高速读写,载码体在运动过程中可以被快速读取。但由于其传输范围只有20cm,因而将不能再使用高频系统,因此,因此车身识别需要另外一种解决方案。该解决方案就是采用865-868MHz的超高频,其传输范围可达更远。但同时该方案也存在缺点,即大的读写范围使得安装十分复杂。该装置通过反射来扩展信号,从而提升RFID读头的识读能力。另外,因为干扰会使传输区域内出现零点,所以读取直立的超高频标签时经常会出现问题。因为在使用RFID替换条形码的过程中,由于条形码无法在行驶中进行识读,所以会存在一个过程的中断。为了能够在竖立时可以读取超高频系统,通过变化极性方向来模拟一个移动区域。